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7:58:35    次浏览
街道场景。新华网成都10月21日电(刘晴、王岚)近日,成都锦江区三圣花乡幸福场开街,60多个手工作坊、旧院井和100多个老门铺正在复原四川的“坊场”文化,重新唤起人们“赶场”买手工活产品的热情。一批批懂得坚守、信仰匠心、追求品质的传统手艺人的入场,让泡菜、米酒、陈醋以及豆瓣等这些用时间酿造出来的美味重新回到人们身边,走进人们的厨房。街区内,小食铺、旧书店、手工作坊、咖啡店、茶馆、农产品,错落有致,处处弥漫着成都岁月里积淀的人文气息。在成都,一说起赶场,上至70岁老人,下到10来岁少年,多多少少都有赶场的记忆。而如今,这些赶场记忆在锦江区三圣花乡幸福场再次成为现实。据了解,幸福场以铺、坊、院、坝、篷等构成街景与乡场场景,几乎包括了所有川西坝子的建房技巧和样式,角落中透着邻里的依与承、断与连的关系。此外,幸福场还用电影场景的手段呈现出老四川乡村晒坝(乡村戏坝子)、龙门阵、牛棚子、水碾、杂粮仓、农副产品手造作坊等农耕文化。 “糖人”手工艺人。在幸福场 “面人胡”的店铺里,来自山东的胡师傅正在制作手上的“糖人”。捏、搓、揉、掀,再用小竹刀灵巧地点、切、刻、划,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面人儿便脱手而成。各种神话、戏剧、历史人物,在胡师傅的巧手下,变成了人们喜爱的工艺品,帮助了人们了解传统手工艺的历史文化。不远处,“境然”陶艺也吸引了不少孩子和家长的目光。几块泥巴、一个旋转工作台,一家三口坐在小凳上,让手中的泥巴变化成一件艺术品。在这里无论是陶瓷器皿还是家具装饰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出来,亲手创造出一件独一无二的陶艺品,真正体验一次“玩泥巴”的乐趣。 传统美食。沿着幸福场街市走进去,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四川特色美食,香肠、串串、怪味面、叶儿耙、肥肠粉、糖油果子、军屯锅盔、石磨豆花……方桌、茶碗、街道将一幅老成都生活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。不仅如此,人们在幸福场还可以看到醪糟、泡菜、陈酒、豆瓣等制作过程。据了解,幸福场被称为“四川菜系农业文化体验园”,也是四川地区一家集中窗口式展示影响川菜味觉的顶级调料品牌、集中零距离展示顶级匠人手工调味食材、集中无缝对接蜀中特色地理标示农产品的“场景化新型卖场”。幸福场正着力打造成都(包括省外川菜馆)名店餐馆采购基地、全国川菜文化交流场所和三农产销对接的推广平台,为更多外地游客提供一个了解成都、学习川菜、认识朋友的“聚场平台”。“幸福场让历史悠久的‘坊场’重回大都市,用古老的‘耕读’重新定义城市的生活内涵。幸福场的出现,正是要营造一种赶场文化,兴起赶场活动,并借助这种形式,让其成为农场的推销平台、农人的路演平台、农品的展示平台,进一步帮助城里人更好地进行居家厨房采购、食材甄选学习以及互动体验和定制消费。”幸福场相关负责人王留佳告诉记者。